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史海钩沉:施燕华大使谈--“我给邓公当译员”

曾担任邓小平英文翻译的施燕华大使,在邓小平百年诞辰之际,向记者详尽介绍了1974年4月,邓小平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在会上发言阐述中国对国际形势的基本看法和对外关系原则时的感觉:“在我的眼中,小平既像一个大将军,也是一位严肃而又亲切的老人。”曾任邓小平英文翻译的前外交部翻译室主任、驻卢森堡大使施燕华女士一说起邓小平,眼睛中便自然地流露出特殊的光彩。

  从1975年到1985年,邓小平大部分对外活动的英语翻译,包括接见美国总统福特、里根等政要和美国国会议员团等,以及小平出访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时,均由这位出色的女外交官担任。出于女性特有的敏感,施燕华大使不仅将邓小平在重要外交活动中的一言一行刻在脑海,更把这位世纪伟人在细节上流露出的人格魅力印在心上。

  “他走进门,就像一个大将军的出现”

  回忆起外交场合邓小平的风采,施大使由衷地说:“会见外国政要时,只要他一走进门,就像一个大将军的出现,那股气势让在场的人顿时生出敬畏之心。外国客人对邓小平都非常尊敬,有时刚一坐下来还会紧张得找不到合适的客套话来说。”

  

施燕华大使对邓公的脑力推崇备至,她说:“按惯例,中央首长会见外国客人前,接待单位和外交部有关领导都要汇报一下客人的情况及可能涉及的问题。但小平会见客人前就早已成竹在胸,所以他往往只提前十分钟或十五分钟到,不需要汇报,只是简单问一、两个问题,然后就请客人来,干脆得很。”

  

为邓公作翻译对于施燕华来说,是最有挑战性的工作。因为邓公同外宾谈话,从不讲套话,每次都有些新意。施燕华对邓公“老百姓的语言,生动而一针见血”印象极深。

  一次,邓小平在与美国总统里根会见时,他批评美国对台湾的政策说:“你们总是把台湾当作美国四艘‘不沉的航空母舰’之一。”里根一时没能会过意来,就回答说:“对不起,美国的航母不是四艘,是九艘。”一旁的美国大使赶紧递张纸条提醒,里根总统这才明白过来。

  

1982年,中美两国就美对台军售问题发表了《八・一七联合公报》,其核心是让美方承诺逐年减少售台武器,直至最终解决。邓公为敦促美方守信,专门在与美国大使会谈时说:“让你逐年减少,但总不能一年减少一美元哟。”美国大使闻言笑了,连说:“不会的。”

  “他说话幽默风趣,极富人情味”

  施燕华大使说:“小平看起来很严肃,不苟言笑,其实既幽默风趣,又极富人情味。外交会见中,很多时候都是他来打破紧张气氛。”

  一次会见美国客人,大厅里空气有些凝重,他拿起茶几上的熊猫香烟,指着加长的滤嘴说:“他们限制我。这是特制的香烟,滤嘴这么长。”引得全场哈哈大笑,气氛一下就轻松起来。

  还有一次,小平接受一家美国电视台的专访,需要在他的中山装上别一个小话筒,记者有点紧张,别不上去。当时国内还没有这种话筒,小平也感到新奇,就笑着说:“啊,这是秘密武器。”大家笑了起来,记者也不紧张了,终于把话筒别上了。

  而邓公的风趣,像施燕华这样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体会得最多。

  有一年,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会见外宾。当小平神采奕奕健步走进福建厅时,外交部美大司朱启祯司长说了一句:“小平同志晒黑了。”小平马上回答说:“我加入非洲籍了。”

  “他是最亲切和蔼的长者”

  施燕华大使对记者说,作为首长的翻译,吃不上饭是常事。国外有个习惯,高级领导人访问时,宴会一般不安排翻译的座位。在马来西亚的国宴上,施燕华的座位在三十几桌,为了做好翻译工作,她坐在了首长后面,想等到宴会结束后再找点东西吃。邓小平看到,就转过身说:“小施,你没有东西吃啊?”然后把面前的苹果切一块递给施燕华,又把盘子里的面包也拿给她,看到施燕华两手拿满东西,又将自己的餐盘也贡献出来。

  在国内就不一样了,无论多高级的宴会,翻译总是坐在主宾旁边,一道菜也不少。宴会是邓公经常用来与外国领导人私下交换意见的好机会,所以有时翻译顾不上吃饭。但邓小平谈一阵总记得对外宾做一个运动员式的“暂停”手势,说:“我们现在‘暂停’,让翻译吃点东西。”轮到上甜食,他经常会把自己的那份推到施燕华面前,说:“女娃子爱吃甜的。”让她吃双份。

  

摘自《人民政协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史海钩沉:施燕华大使谈--“我给邓公当译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