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巧用互联网解放翻译生产力

  人们经常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其实,联系也是一种生产力。互联网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交往,尤其是使人们可以摆脱时间和物理距离的束缚相互交流思想。在《理性的乐观者》(The Rational Optimist)中,科普作家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认为,社会交往增进的过程必然引起人类条件的不断改善。他把这种过程视为不同思想的碰撞,认为这种碰撞的增多必然结出硕果,是人类创新的重要源泉。科学界常说“必需(necessity)是发明之母”,而里德利认为,“繁荣(prosperity)、连接(connectedness)、链接(linkages)也是发明之母”。

  互联网给翻译带来的好处

  网络化和互联网发展带来连接和联系的增多,是对生产力的巨大促进,在翻译领域表现得尤其明显。这主要表现在互联网储存了海量知识,利用这些知识,可以使翻译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提高。

  互联网产生之前,翻译中遇到不认识的词汇和术语,译者首先想到的是辞典等工具书。但是,工具书的编写、出版周期比较长,而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变化却日新月异,各种新词汇、用语和说法不断涌现,现有词汇和术语也可能被赋予新含义。互联网产生后,由于参与人数众多和网民人数不断增加,这些词汇和术语必然会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反映到网络上。而且,一个词汇或术语的影响越大,其在互联网上出现的速度就越快,出现的网页和链接范围也越大,人们对它的讨论和解释也越多。进而,可能会出现一些百科类的知识网站,对这些词汇和术语进行归类、编辑和解释。有些专业译者甚至把自己积累的本专业词汇和译法汇集到一起,贴在博客、论坛等空间,为他人提供参考和帮助。

  互联网的这种知识储存,使译者可以利用这个庞大知识库解决知识难题,尽量减少和避免翻译错误,尤其是在专业术语翻译方面。现代科学的学科分工和教育体系的专业化,使我们每个人往往只是对某(几)个学科领域有深入了解,而各种词汇在不同领域和学科内往往有不同含义和译法。在翻译工作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自己专业以外的词汇和术语,通过参考他人成果和已有译法,可大大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

  互联网还让译者可以解决一些以往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准确汉译起有(或者已经有着约定俗成)汉语名字的西方人、西方国家的东方国家侨民和后裔、汉字文化圈人士的名字(至少是让其中名人名字的汉译不至于出现错误)。如果这些人士尚在世,译者甚至可以通过网络查到其服务机构或电子邮件等联系方式,进而了解到其名字使用的正确汉字。

  总之,对网络储存知识的利用,对翻译行业而言是一次生产力的大解放。

  掌握搜索技巧 提高鉴别能力

  在翻译中利用网络知识,要提高鉴别能力,避免以讹传讹。

  搜索技巧的掌握,关键是要善于通过关键词的选择来确定搜索范围。以英译汉为例,如果搜索的范围需要尽可能大一些,一般来说,除了用要翻译成汉语的外文词汇或术语作为关键词之外,可以只加上“中”、“的”这类简单的汉字作为关键词来搜索;如果是为了寻找这个词汇或术语在特定学科或领域中的汉译译法,可以输入这个词汇或术语及与其相关的汉语字词或术语或所属学科(领域)、分学科(分领域)名称,让这些词汇或术语涉及的学科或领域的范围由大到小,由宽到窄,依次搜索,直到找到妥当的译法为止。如果属于冷僻词汇或术语,可以到外文搜索网站搜索对其作出的比较令人满意的解释,在透彻理解其含义之后,再翻译成汉语。在中译外方面,目前一些搜索网站也加强了建设,增加了服务。比如,从事汉译英工作的译者,通过以所要翻译的汉语词汇加上“英文”二字作为关键词,即可搜索到可供参考的译法。

  由于译者的水平参差不齐,贴在网上的书籍、文章和帖子中的译法往往存在很多错误,人名、地名、专业术语等也有各种译法(这方面,建议译者尽量以辞典为准,以利于译名的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深化自己在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知识,扩大知识面。谨慎的译者通常不会接手自己不了解的学科或领域的翻译任务。但如果确实需要翻译,应当先阅读一些相关学科或领域已出版的著作,尤其是译著。正确判断和决定他人译法能否采用,取决于知识的积累和鉴别的能力。翻译质量的提高,需要译者不断地学习,而互联网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

( 作者: 梁光严  北京媒体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巧用互联网解放翻译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