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中国翻译家:文学作品的完整价值需在不断复译中展示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记者全晓书 郭丽琨)当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易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重新示人时,一石激起千层浪,众说纷纭。然而,从出版至今,新的译本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已印了37万册。

正在此间出席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第5届全国理事会的南京大学外语学院副院长许钧教授担任了重新翻译的工作。他认为,一部好的作品,其价值不可能一次被认识,对其理解也不可能一次就完成。随着文学环境的不断改变,复译会有新的价值。

许钧指出,昆德拉还有进一步被认识和理解的可能。韩少功的译本是十几年前的产物,受时代的影响,他对个别字句进行了委婉的改写,甚至删节了一些片断。

许钧说:“我的翻译没有必要再做这样的回避,可以全文展现,因为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时代,环境宽松了,人们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增强了,读者的心态也更为自由和成熟了。”

1987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作家韩少功、韩刚翻译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一时间风靡海峡两岸,成为最受欢迎的外国小说之一。

许钧首先就向这早已“约定俗成”的书名发起了挑战。“昆德拉意在直面生命,开拓生命的可能性,这部书讨论的就是生命本身。而‘生命中’可包含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我将书名改译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以传达本书高度提炼的哲学意义。”

不过,许钧亦强调,文学复译是一种文化积累,前译与后译不应该是对立的关系,而应该是互补的关系,是继承与拓展的关系。

站在前人肩上,融入对原作新的理解、尝试与表达,这是许钧所认可的复译应具备的内在品质以及它对原作的新贡献。“100个读者心目中就有100个莎士比亚,翻译同样是主体性很强的工作,不同的领悟、理解和阐释,就构成了新译本与众不同的价值。”

许钧所感悟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诗意的描述合为一,旨在探讨生命在轻与重这两极之间的可能,而更多像许钧这样的翻译家也在不断的文学复译中探求翻译作为的可能性。

《莎士比亚戏剧集》中译本最早出现在1947年,译者朱生豪无疑成为莎剧中译早期开拓人中的“集大成者”。1967年,梁实秋在台湾出版了《莎士比亚全集》,将所收剧目扩展到37部。1999年,方平以诗体译的全集出版,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普鲁斯特的七卷本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经周克希新译为《追寻逝去的时光》,目前已出版了第一卷。北京师范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刘象愚复译的《尤利西斯》也已完成初稿,这将是继金(阝旁加是)、萧乾与文洁若夫妇译本之后的第三个《尤利西斯》译本。

“这些严肃的复译版本赋予了原作新的面貌,正是这种多面性才构成了一本书、一部作品完整的生命。在海外,很多名著,如《荷马史诗》,每隔四、五十年就会出现新译本。如果一部作品不再呼唤翻译,那它的价值、它的生命也就到此而止了,”许钧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中国翻译家:文学作品的完整价值需在不断复译中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