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影响法律英语翻译的因素

  王 建

  (西南政法大学外语系 重庆市 400031)

  摘要 在美国,法律教育是一种学科涉猎范围甚广的大学后续教育,即主修法律者须首先修完普通大学的课程,足见其难度,因此法律英语的翻译也就不能等闲视之。本文将从法律英语中词、句的特点以及法律文化底蕴等方面入手,分析其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 法律英语,词,句子,法律文化底蕴,影响

  Abstract: Today, American legal education is almost uniformly postgraduate professional education, which involves a variety of subjects, so it is not easy to translate legal English properly. This essay is to talk about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translation of legal English.

  Key words: legal English, words, sentences,legal knowledge, influence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法,中国大量借鉴和吸收外国法学的精粹,为中国法学注入活力,从而造就了中国法学的日益繁盛。这离不开法律英语的翻译―――这法律文化交融的桥梁。但是,要“融和土洋,贯通中西”绝非易事,因法律英语这种特殊的语体在词、句方面所具有的特点,以及有关法律知识的欠缺等因素,对法律英语的翻译都会产生不小影响。

  1、法律英语中词汇的特点及其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对于法律英语的词汇特点,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法律英语最重要的特点是用词准确,但不排除使用模糊词语; [1] 有的认为法律英语中常派生出“-ed”型名词表示“某某人”,如“the deceased 死者”、“the accused被告人”,显得很委婉。[2] 此外,法律英语尚具有下列一些特点。

  1.1 普通英语( EGP) 词汇在法律英语中被赋予了新义

  一词多义现象在法律英语中十分普遍,故不能仅靠词典来确定其含义,而要审视全文,方能理解其在原文中的意思,进而有效地实现原文的意旨。

  例如common law 一词,在当今任何一部法律词典中均可查到其含义,即“普通法”,但也有学者从其与大陆法相对应的层面考虑,将其译为“海洋法”。但是,如果从英美法系的发展史观之,该术语在不同场合应作不同解释。在英格兰被诺曼人(Norman) 征服后,英王派自己的法官到各个领主区域的法院,依据当地的习惯并参照诺曼人的法律观念审理案件,并将判决的内容用文字记载下来,成为日后相似案件判决的基础和标准。该法律的适用有一致的法律标准,且在全英国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与原先英国各地不一的标准有别, 故首先,common law 应译为“普遍法”。[3]如译成“普通法”,则给人以此法非常普通的感觉,于其功能则有误导之虞, ①而且,对于某国内法因法律调整范围不同而划分的“普通法”(general law) 与“特别法”( special law) ②而言, 也不无混淆之虞。至于从“大陆”与“海洋”的区别而类推出“common law ”应译为“海洋法”,从而与“civillaw”(大陆法) 相对,则更是大谬矣,因现代法律体系中已有一专门的海洋法(ocean law) ;其次,当与equity (衡平法) 相对而言时,应译为“习惯法”。因自中世纪以来,案件要进入诉讼程序须符合严格的诉讼格式,即便是诉讼格式被废除后, “其仍在地下对我们发号施令。[4]”而equity不需严格的诉讼格式,而是按实质公平正义进行判断, 二者正好相对; 再次, 当与statutory law(成文法) 相对而言时,应将common law 译为“不成文法”,因前者是以抽象法律条文为特征,而后者则以法院判决内容这种不成文的方式作为法律规范;最后,当与cannon law 或ecclesiastic law (教会法) 相对而言时,应将common law 译为“世俗法”。依据教会法的规定,对事实可以通过“wager of law”的方式进行审理。比如在债务纠纷案中,被告可找来十几个局外人为自己作证。这些证人手持《圣经》,宣誓说被告不欠原告债务,则被告可胜诉。而依据common law ,是不允许此种类似“神判”的方式判案的。推而广之,了解到有关知识后,才不至于将jury trial in equity 和jury trial in law分别译成“衡平法上的陪审”和“法律上的陪审”。在此时, jury trial in law 应理解为jury trial in common law ,即与衡平法上的陪审相对而言的“根据习惯法的规定而进行的陪审”。在法律英语中尚有大量类似的短语③ ,须结合上下文才能决定其含义。

  助动词可谓是英语词类中相当重要的表达语意的工具,在法律英语中更是功能独特,用法特殊,两个完全相同的文字叙述可意义迥异。以最为常见的shall 一词为例。该词大量使用于法院的判决中,或用于表达被规范对象“应该”或“不应该”作某事,常译为“得;应当”。为何要使用shall 而不用must 来表达“必须”或“应该”呢? 对此,Black’s Law Dictionary 作了解释:因为must 并未将discretion (裁量,决定)之意涵盖在内。从法规制订的目的而言,应将立法者的裁量与决定用文字表达出来,法院的判决亦是如此。

  e.g.: The Option Period shall be the period of 10 days starting from the 30th day after the execution of this Agreement . (在此句中,shall 表达了合同订立者的意图) ;

  e.g.: The seller shall ensure that all the information will be correct and complete. (在此句中,shall 一词体现当事人的义务) ;

  e.g.: The Convention shall not affect, or be incompatible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any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r national law relating to the regulation and control of transport operations.(此条规定系对公约效力的规约,体现了制定该公约的目的,可译为:本公约不得影响任何有关运输业务管理的国际公约或国内法的实施) 。

  故只有了解了法律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强制性特征后,方能将shall 的语气恰当地译出来。

  1.2 大量虚词在法律英语中的特殊用法也使法律英语的翻译困难重重

  如在”The value of US dollars under the contract is determined by the ratio of the mean buying and selling rates of US dollars against deutsche marks and french francs published by the Bank of China on the date of negotiation”.

这句话中, under the contract 和against分别表示“根据合同”和“对”, 与我们平时所了解的意思大不一样; 而“ at common law”中的“at”也可译为“根据”。

  又如where 一词,一般是用作连接副词引导地点状语,如: I don’t know where I keep it ;或用作关系副词引导定语从句, 如: The city where I work is well- known for its fog. 但在法律英语中,其使用范围广泛而用法特殊: (1) 当用于句首时,该词具有抽象条件的含义,常译为“在??时”。如: Where statute operates in the law of torts, its function is usually to reform or to limit the common law. (在侵权法领域适用制定法时,后者的功能是修正或约束普遍法) ; (2)引导非限制性同位语从句。如: Through sale, gift or compulsory acquisition by law, e.g. where goods or land are compulsorily acquired by statute, or taken by distress in execution of judgment . 在此句中,where 代前面的“依法强制性取得”,故不妨译为:通过买卖、赠与或依法强制性取得,即通过征用或者在执行法院判决时扣押动产或土地从而依法取得所有权; (3) 引导表语从句。如: The normal method of discharge is where both parties perform their obligations.(此句表明了严格履行合同义务的一般理论即通过履行合同而解除合同义务,故试译:合同通常因双方都履行各自义务而解除) 。

  此外,在正式的法律文本如合同中大量使 用了whereof 、wherein、whereby、herein、hereinafter、herewith、therefore、therefrom、thereon 、whereas 等古体词,使表达更为精练。在使用了这些词的句子中,where 、there 或here 可理解为which 或that ,指代前面或后面的某物或情况。如果对这些虚词的用法不了解,势必影响理解和翻译。如: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Joint Venture company” 该句中hereinafter 等于in and after which; later in the same official paper or document ,故可译为: 以下简称“合资公司”。又如: According to other authorities, however, special circumstances may make it inequitable to allow the defense of ultra vires, as where benefits have been received or the contract has been performed by the party seeking the enforcement thereof. 在本句中,whereof 相当于of which ,故可译为:但按照其他权威人士的见解,凡是在已经获得利益或积极实施有关合同的一方业已履行合同的特殊情况下,再允许其以越权行为作为其抗辩理由,则有失公平。再如: They should consider such problem as the mode of paying the purchase price and the tax consequences resulting therefrom . 在此例中, therefrom 的意思为from which ,故可译为: 他们应考虑支付方式及其有关的纳税问题。

  1.3 拉丁语和法语等外来词给法律英语翻译带来的影响

  在美国的法律教育中,法科学生在学习法律时必须在1至2年内修完拉丁语,考试合格后才有可能申请学位,足见对外来语的重视。作为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这两大法系中的一支,罗马法及后来的法国法律对整个世界法学的繁荣兴旺可谓功不可没,因此在法律英语中大量借鉴和使用了拉丁语和法语词汇。如obiter dictum 为法官判决时所作的非决定性的附带意见(该意见不具有约束力) , 而ratio dicidendi 指判决理由(该判决部分对以后法院判案具有约束力) 。又如res 意思为thing (物) ,在 decree in rem(对物判决) 中rem 为“物”,而在chose in possession 中chose 为法语词,其意亦为“a thing”(物) 。由此可见,了解并熟悉拉丁文等外来词定会对法律英语学习有所裨益,否则会给翻译带来不少困难。

  2、语言的文化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背景不一,在行文结构、遣词习惯及句法层面上相去甚远。英语句子重分析,故造句多形合( hypotaxis) ,是“以限定动词为核心,控制句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故句子复杂化只能通过前呼后拥, 递相迭加来实现”[5] 。因重复使用词语在英语中并不合语法规范,故在英语中使用代词或助动词来进行替代(lexical equivalent s) 的频率高;而汉语句子则重意合(parataxis) ,是靠“逻辑事理的顺序来实现意合、流动、气韵三位一体的横向铺排的。”正由于两种语言特征各异,再加之法律语言的措辞要求严谨,故在翻译时往往不能正确遵循各自的语法要求,从而有悖于表达。诚如前苏联翻译家尼?查波罗斯基所云,“人们责备不少翻译者不精通翻译所依据的外国语,这种责备是公正的。不过,翻译者之首要职责却是应很好地了解他们写作所用的本国语。”因此,应充分利用翻译的各种技巧,如“增词法,重复法,省略法,正反表达法”[6]等,再结合法律规范或文本语言的特点,从而准确而精练地表达原文的意

思。例如:

  1. They were ready to be disposed of by their parents if alive, or otherwise by their nearest relations. 该句系有关法律规定,翻译应该严谨,故应将其中省略的补充完整。试译:如其父母健在,当由父母领回;若父母已故,则由其近亲属代领。

  2. This Convention does not prevail over any international agreement which has al ready been or may be entered into and which contains provisions concerning the matters governed by this Convention. 此句亦为法律文件, 为了严谨准确,对该句中的后置定语应作相应的处理,而不应拘泥于原文语序。试译:本公约不优于业已缔结或可能缔结并包含与属于本公约范围内事项有关的条款的任何国际协定。

  3. Whoever commits arson,breaches a dike,causes explosion, spreads poison or uses other dangerous means to sabotage any factory,mine, oilfield, harbor, river, water source, warehouse, house, forest, farm, thrashing grounds, pasture, key pipeline, public building or any other public or private property, thereby endangering public security but causing no serious consequences, shall be sentenced to fixedterm imprisonment of not less than three years but not more than ten years. 该句系有关法律条文,法律规范应精练而明晰。该法律规定是针对任何人的,原文中有主语,但在翻译成中文时却一般不将主语译出来,以符合中文及法律规范的行文要求。试译:放火、决水、爆炸、投毒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破坏工厂、矿藏、油田、港口、河流、水源、仓库、住宅、森林、农场、谷场、重要管道、公共设施或其他公私财产,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4. In addition, the contract must satisfy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 (1) The goods in question are, at the time of the conclusion of the contract, in the course of carriage, or will be carried from the territory of one State to the territory of another; or (2) The acts constituting the offer and acceptance have been done in the territories of different States.该句中使用了并列和平行结构,这在法律英语中使用频率甚高,使要表达的意思衔接密切,故在译成汉语后,也应体现法律文本的相似特点。试译:此外,合同须符合下列条件: (1) 在订立合同时,有关货物正在或即将从一州装运至另一州; 或(2) 在不同州管辖区内,要约和承诺行为业已完成。

  3、法律文化底蕴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

  诚如奈达先生所指出的,”To be bilingual, one has to be bicultural1″ 王佐良先生也认为,“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之词,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法律英语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对译,恰恰相反,由于法律英语涉猎范围甚广,包括各部门法以及诸多法律边缘学科,故从事法律英语翻译的人士须熟悉有关的法律知识。如果缺少相应的法律文化底蕴尤其是一些法制史方面知识的了解,稍有不慎就会谬以千里,造成不完全理解或理解错误。

  1. 众所周知,在美国,对州法院的判决不服,可上诉到州最高法院。州最高法院一般都称为the Supreme Court ,但纽约州例外,该州的最高法院叫the Highest Court ,而the Supreme Court 在该州却被称为第一审法院。知晓其法院系统等级的人都知道,因为该州在殖民初期地盘并不大,且人烟稀少,故设立一个法院已足以审理所有的案件,且该法院是当时最大的地方法院,故用the Supreme Court 表示地方法院。后来案件增多,方另设一级法院,称为the Highest Court ,即纽约上诉法院( Court of Appeals of New York ) 。不了解该州法律史是很难明白个中缘由的,那翻译时又岂有不错之理?

  2. 在契约的分类中,有一种叫simple contract 。如果不了解契约的发展历史,则很难译出其内涵。这种契约并非内容简单,而是指未经类似宗教仪式的宣示程序而订立之契约,是与“封印契约”(cont ract under seal) ④相对的契约类型,故并非“简单契约”,实为“非正式契约”。

  3. 法律英语教程[7 ]第15 课(第234 页) 中将right in performance 译成“上演权”。众所周知,版权法中的“表演权或上演权”( right to perform) ,是作者以表演的方式使用其作品的权利,或许可他人以表演的方式使用作品并由此获得报酬的权利,属于著作权之中的财产权;而“right in performance”是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的“表明表演者身份、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许可他人从现场直播以及许可他人为营利目的录音录像并获得报酬”的权利,即“表演者权”,属于与著作权有关的邻接权。二者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毕竟有别,不可混淆。

  4. 法律英语教程(同上) 第12 课第182页的注释中,编者将contributory negligence 解释为“共同过失”。该术语是否应作如此解释呢?熟悉民法的人可能都知道,所谓共同过失,在侵权法理论上,又称为共同过错或共同侵权行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人,基于共同的敌意或过失而致他人损害”,[8 ]或“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共同侵害他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应当承担连带责任的侵权行为”。[9]由此可见,共同过失的特点在于两个以上行为人所实施行为对象的一致性,即共同指向第三人。而在课文中的情形是:陪审团为了保护有过失的原告的利益转而采纳“比较过失原则”( rule of comparative negligence) ,由此可见,原告与被告对损害的产生均有过失,则符合“混合过错”⑤的特征。因此,在课文中, contributory negligence 应译为“混合过错”或“过失竟合”。

  5. 法律英语教程(同上) 第166 页将“plea bargaining”翻译为“被告的抗辩交易”,是否应作如此翻译呢? 根据Black’s Law Dictionary (Fifth Edition) 的解释,所谓“plea bargaining ,乃 a process whereby the accused and the prosecutor in a criminal case work out a mutually satisfactory disposition of the case subject to court approval”,即在提起公诉前,检察官与被告方就被告人的定罪与量刑问题所进行的协商和交易。之所以达成这种交易,一方面是检察官感到案情复杂或有太多的案件难于一一应付,而另一方面是被告方感到难逃其咎,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协议:被告人认罪伏法,检察官则相应地减少指控罪名、降低指控犯罪的幅度或向法院提出对被告人减轻刑罚的建议。不过协议的有效性须经法院审查。故从实质上讲,该术语实际上是公诉方和被告人的一种私下交易,而非“被告的抗辩交易”(在此姑且不论其使用“被告”这一术语的错误,因在刑事案件中应称为“被告人”) 。现在,该术语在刑法学界通译为“辩诉交易”,不妨从之。

  6. 法律英语教程(同上) 第163 页上有这样一句话: These differences can be sum med up by noting that on the one hand, there is no real counterpart to our pretrial discovery motion practice, while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is no genuine “trial” in our sense of a single culminating event 。课文后的译文为:归纳这些差别可以发现,一方面< 普通法系> 没有与我们相应的披露文证即动议程序,另一方面也没有我们< 大陆法系> 那种概念上的对一个案件进行真正一次集中“审理”。从该句的译文看来, 译者没有理解上下文的意思,故出现了偏差。但是如果对两大法系在程序法上的区别有所了解的话,也就可轻易地发现其译文之错。比较两大法系在诉讼程序上的区别,我们可以发现,英美法系常包括复杂的长时间的审前证据开示程序,在该开示程序之中常伴随审前动议,就程序或实体上的问题提出请求,而后进行为时较短的集中审理;而在民法法系中,没有采用任何形式的审前开示程序,在前期听审之时,证据未被“开示”(discovered) ,当事人请求提交证据的项目(items) ,法官就证据的“相关性”( relevancy)和“可采性”(admissibility) 作出裁决,即可采纳的证据在此后的审理中一次性予以提交。[10]故原译文刚好将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特点弄颠倒了。因此须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方能准确地译出原文所要表达的内容。

  4、结束语

  基于上述种种因素,法律英语翻译比一般语言的翻译更为复杂。故在翻译时须顾及两种文化在历史沉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并勤于平时积累语言点滴,加强母语和有关法律文化功底的修炼。只有重视英汉两种文化的特点并对法学有关知识有一个更准确的把握,方能更准确有效地进行翻译,扫清法律英语翻译过程中的“外行话”障碍,使译文读者能如原文读者一样领会作者的文章(矛盾语) ,从而为法学的繁荣尽一份绵薄之力。

  5、参考文献

  1  肖云枢. 法律英语模糊词语的运用与翻译. 中国科技翻译, 2001 (1)

  2  林红英. 法律英语句法特征及其翻译.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1999 (6)

  3  [ 美] Frederick G. Kempt .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 Anglo-American Law.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3

  4  同注1

  5  王勃然. 从文化差异看汉英的语言差异.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4)

  6  张培基、喻云根、李宗杰、彭谟禹. 英汉翻译教程.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7  李荣甫(主编) . 法律英语教程.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8  王利明. 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352

  9  张新宝. 中国侵权行为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85

  10  杰弗里?C?哈泽德, 米歇尔?塔鲁伊. 张茂译. 美国民事诉讼法导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15~129

  6  注释

  ① 国际法上的common sea ,很少有人将其译为“普通海”而通译为“共同海或公海”,可见对common 一词,实有些误解。

  ② 此时,普通法(general law) 指适用于全国领域的一般事项的法律固定,而特别法( special law) 指仅适用于特定事项的法律。见:胡长清. 中国民法总论.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10

  ③ 如article 一词,在articles of incorporation 中为“章程”之意,而在the 15th article of the Act 中为“条款”;action 一般指“行为”,而在bring a civil action against somebody 等短语中却为“诉讼”。又如civil law 一词,在不同场合应作不同理解:与public law(such as penal law , administrative law等公法) 相对而言时,其义为“私法”;当与international law(国际法) 相对而言时,应解为“国内法”;当与common law(英美法或判例法) 相对时,应为“大陆法”。

  ④ 该类契约须以书面作成,且须遵守有关的法律手续及程序,由当事人签字,加盖正式印章。过去在作成盖印契约过程中,还须举行仪式,并加盖火漆印。现在,仪式和加盖火漆已不通用,仅在契约封面上加一标记,书写“seal”或“L. S. ”(即loco sigilli 的缩写形式) ,表示正式签字蜡封之契约。参见: 杨桢. 英美契约法论.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0 ,155 ; 潘维大. 英美法导论. 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0. 18

  ⑤ 根据判例法的混合过错原则,只要被告能证明原告对损害的产生也有过错,则可免责。20 世纪以来,英美法系广泛地发展了比较过失原则,并逐渐取代了“要么赔要么不赔”(all or nothing) 的混合过失理论。也可参见我国《民法通则》第131 条的规定:“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害人的民事责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影响法律英语翻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