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谈起当今翻译界一些不如人意的现象时,都会摇头叹气,并且不由得要缅怀往昔的盛况与种种光辉业绩。好的成绩自然应该肯定,优秀传统也是应该得到继承与发扬的。但是,不妨站得高些,换个角度看待今日的译界状况。
我们可以思考一下,改革开放之前,若干年来,出版外国文史类译著的渠道是不是越走越狭窄(只有极少的几家出版社有权出书),选题是不是越来越单一化(常常是花几年功夫制定一个规划,而包括的种类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当时,有志于文史翻译的青年想进入译界,是不是也比现在要困难得多。
与那时相比,现在的局面无疑要宽松、灵活多了。先不说品种、印数上的大量增加,连不少过去被视为“异端”的思潮、“另类”的文学流派,也都能堂而皇之地引进,而且还出现了较为合规范、严谨甚至称得上精彩的译文。对这些来之不易的成绩,我们倒是应该倍加珍惜,并且努力加以巩固与发扬的呢。
大家经常谈起的问题之一是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重复翻译过多,其中还包括明目张胆或比较隐蔽的抄袭与剽窃。对这个现象,我个人倒并不过于感到忧虑。我认为从这一现象中还可以看到另外的一面。是不是可以认为,在这一波又一波的复译浪潮中,毕竟还是出现了一些佳译,它们在紧扣原文、译文力求精确严谨以及所用语言的更新与现代化的方面,在显示出有个性的译法的方面,在显示对原作的研究深度上,都能有所前进。对于复译这一做法,本来就不宜一概否定。
即以傅雷先生的精美译文而言,在他的之前,已有巴尔扎克作品多种中译文出现过。就我所记得的就有穆木天先生与高名凯先生的两种。由此看来,傅雷译本也是一种复译本了。诸种译本并存了一段时间之后,优胜劣败的自然淘汰法则以最最雄辩的方式,对孰是孰非,孰优孰劣的问题作出了回答。以此一例子为依据,我相信若干年之后,浮渣式的译本定会漂散或沉没,留下一个各有特色少数较好译本诸峰并存的局面,这说不定还能算是世界译坛上的一片好景色呢。
其实滥译乱译这方面的问题要得到解决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困难。除了译者们要严以自律外,只要出版社方面,为了顾全自己的声誉,审稿签约上是把紧关口的,书店方面,又是不完全唯利是图,光看中折扣大回扣多的书源,而买书的读者则眼界有所提高,不为价格最廉、装帧最为花俏的货品所打动,而被剽窃的译者又能据理据法挺身出来力争,那么,问题是应该可以得到控制的吧。
总之,对于翻译界方面的问题,我的看法是:问题不少,但成绩更大更多。今后最应认真做的还是注意吸收、培养新一代的翻译家。青年中倾心于翻译工作,甘愿为这一事业而献身的人,应该还是有的,因为翻译不仅趣味无穷,而且还是一项神圣的事业。
翻译的确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它至少在下列几个方面促进人类的进步。它给读者提供了精神食粮,它为作者提供了创作的营养,它使得译入方的语言变得更加完美,使那里的思维方式变得更为精确复杂,它还能让诸种文化相互熟悉相互吸收,为世界大同打下精神上的基础。用智者歌德的话来说,从某种意义上看,在一个民族里,翻译家能算得上是半个先知呢。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