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经纬首单元培翻译个案参考:小翻译大梦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张天阔

  年初,经纬创投将进入中国后的第一单投资――1500万美金,交给了一家叫做元培翻译的公司。即使对方顶着奥运语言服务提供商的光环,这样的投资仍然引起了一些疑问。其焦点在于:身处于翻译行业中,元培是否拥有足够成长空间来回报这笔不菲的投入?

  换言之,在业务模式较为简单的翻译行业中,“大行业小公司”的格局能否改变?在公认的“灌木丛生”地带里,能否培养出出乎其类、拔乎其粹的“乔木”来?

  成立5年,2007年年收入7000万人民币,年增长率达600%的元培及其掌舵人蒋小林的“膨胀”尝试,或可成为此类疑问的个案参考。

  小孩子的游戏

  “这个行业的竞争对手实在太弱,就像是一群七八岁的孩子打架,有一个十岁的孩子进来,虽然也不高,但是还是打赢了。”蒋小林对于元培在第一阶段胜出的评价,谦虚和自负夹杂其中。

  小孩子打架,是蒋小林对于2000年中国翻译市场的概括。2000年,中文系毕业,当过老师,最后从湖南发改委辞职下海的蒋小林来到北京,开始寻找一个适合自己创业的行当。那会,他“没有技术特长,不想再教书,口袋里创业的银子有限”,在寻觅中,他开始留意翻译这个行业。

  据他了解,在全国有好几千家从事这一业务的公司,都能够活下来,每年还能赚钱,但是翻译公司主要是先有一些兼职翻译的资源,再做销售,找客户,普遍规模较小,而且成长缓慢。由此,蒋小林得出了最直观的判断:这是一个非常分散的大市场,而且门槛较低。信息时代对知识在两种语言之间迅速相互转化的要求,则会给翻译带来更大的机会。低门槛和良好前景,促使蒋小林进入了这个自己“没有任何先天优势”的行业。

  事实上,在蒋小林之前,也有人意识到翻译行业没有用企业化的方式提供服务。2004年1月,交大铭泰公司的“东方翻译工厂”(下文简称:东方)在香港创业板正式挂牌,融资额约3100万港元,成为中国第一只“翻译概念股”。东方采取的解决方法,就是依靠互联网搭建大的平台提供给供需双方,做的其实是电子商务的生意。但由于没有一套很成熟的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翻译工厂”的模式,最后没有成功。但是,这个行业里,规模化和控制力的重要性已初见一斑。

  “任何一种产品,特别是服务,必须要产业化公司化,找到适合的模式来经营这种服务,才能取得快速的发展。”但事实上,元培最初也没能绕开靠十几个兼职翻译让公司运转起来的阶段,与同行不同,蒋小林一直等待着“接一个大单子”――一个依靠大单子组建自己的全职翻译队伍的机会。

  2003年,机会来了。一汽集团需要进口一套生产设备,资料的说明书和维修使用手册必须全部汉化,总共2000多万字的资料需要在6个月翻译完成,标的额达400万人民币。这种任务,一般的翻译企业20多个人一年都做不完,由于试译表现良好,蒋小林拿下了这一项目,区别于同行雇佣更多兼职翻译的普遍做法,他迅速招聘元培的全职翻译队伍,并在完成任务后,使全职团队变成了元培的主要优势,从而接下了更多的企业单子。从此,元培将自己的业务锁定在了业务量比较大、比较集中的高端市场――企业大客户。

  翻译行业过去没有自己的控制体系,蒋小林研究后发现,行业要是想发展,必须解决几个问题,首先,从业人员职业化,这才能保证翻译人员的素质;其次,管理大量的翻译人员,为了保证整体服务水平的稳定,避免短板效应,必须有一整套的流程和质量控制体系,保证服务的标准化。以上两点实现,才能实现企业化手段提供大规模语言服务,做到针对客户配备服务人员,培养客户对公司的忠诚度。“元培这些年发展,如果说快一些,那么在企业经营模式上的探索是最重要的原因。”

  “一旦你冲破了瓶颈后,规模同时也成了门槛,一般的企业想要拥有我们的团队规模,实行和我们一样的的质量和流程控制体系,意味着要支出与其收入不相称的管理成本。”迈上了第一个关键的台阶,元培从最初10几个兼职人员扩张到了全职的100人。

  “现在好多翻译行业的人开会的时候,大家还会说,元培的老总是一个非专业人士,所以我经常开玩笑说,我们之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你们是专家,你们在提供服务,而我是在经营服务。”蒋小林说。

“做唯一正确的事情”

  2003年开始,蒋小林在自己的工作表中加了一项,就是研究奥运语言服务。“这个想法,100个人知道,就有99个人反对,不反对的只有我自己。”蒋小林说。

  事实上,99个人的反对,在当时有着极为充分的理由:1、奥运史上没有将语言服务交给一个公司承担的先例;2、蒋小林开始做研究的时候,元培只有十几个人的规模,即使在国内同行中,也排不上名次。

  但是在他看来,唯有如此,才是做了“唯一正确的事。”

  “中国的翻译市场,跟中国的盒饭市场是一样的,需求庞大,但是非常分散。”蒋小林解释道。“有好几亿人要吃盒饭,但是他们分散在不同的写字楼中。”这样的市场特点决定了如果要用销售的手法来做的话,成本巨大而效果甚微,所以,“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让客户自己找来,让客户来找,武器必须是品牌,而不是销售。

  “一般用于打响品牌的方式有两种:依靠口碑和依靠大量的广告投入,第一种周期非常长,在我们这个行业,可能要花上10年,而第二种对我们也不是最合适,毕竟我们提供的不是面向大众的服务。”在这样的情况下,蒋小林选择了介入奥运,在他看来是品牌推广的最好契机。

  奥组委的语言服务招标在2005年开始,此前一年,蒋小林就把在东京奥运会的语言服务的向介之囊邀请到中国,请教“是什么组织来提供语言服务的?你所做的有哪些是比较成功的?如果再做一次,有什么地方是需要改进的?”同样的问题,蒋小林也抛给了澳大利亚悉尼奥运会的语言总协调,以及被誉为世界大型体育赛事语言服务做得最好的韩国世界杯的相关负责人。

  “在3年中,我们研究了奥运语言服务的方方面面,招投标开始之后,在招投标官员和竞争对手中,没有任何人比元培更清楚什么是奥运语言服务。”据蒋小林介绍,在参与竞标者中,元培是唯一一个能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的公司。整个涉及语言服务的环节,如何切分哪些应该是政府做,哪些政府不应该参与;需要提供多少语种,怎么取舍等等,无一遗漏。

  事实上,正如蒋小林所说,中标奥运后,元培获得了更多的优质资源。“奥运是元培第二大台阶。”他说。翻译团队从2005年的100人左右,迅速膨胀到了现在的600多人。从前作为轻资产公司难以贷款的问题也随即解决,如今,不止是银行,风险投资亦闻风而至。

  “我将奥运赞助商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走国际化道路的,第二类就是普通的市场产品,第三类就是国家电网这样的公用事业企业,第四类就是元培这样能够抢占先机的企业。”北京奥运经济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纪宁这样评价元培的奥运战略。

  如今,经纬创投的1500万美元注入元培。这笔钱,蒋小林决定花在收购、市场拓展以及对同声传译业务的垄断上。

  “我们收购目标:是在特定领域有很强竞争力的公司,比如专做法律行业翻译或者专做专利行业的翻译;另外,我们还希望收购国外的翻译公司,以此作为扩展国外市场的窗口。”蒋小林说。

 创造市场:做信息服务提供商

  经纬下注,除了看重元培头顶奥运的光环,还基于对中国翻译市场规模的判断。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的估算,中国2007年翻译市场规模为300亿元。过去几年,元培翻译的年增长速度在300%左右,投资方估算未来几年也能达到100%的年增速。

  刨去散户需求,单就元培锁定的“大客户”市场而言,蒋小林有这样的基本估测:高端市场对翻译的需求,中国目前大概达到了20至30亿人民币。

  其中,汽车行业的需求首当其冲,这个行业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建立在大量汉化工作的基础上,这决定该行业对国外资料的需求。紧随其后的,是目前增长最快的公司网站翻译任务,全球最大的公司网站一个网站有一万多个页面,这些信息是需要随时更新的。需要使用大量翻译的还有专利申请,据统计,华为一年光是用于专利申请的翻译字数就达5000万字,而且,在不同国家,必须再译成当地的语言。石油石化行业对翻译的需求同样巨大,在壳牌和中海油在广东惠州45亿英镑的合作中,仅翻译费的标的就达9700万人民币,目前,中国没有一个机构能够独立承担下这样的任务。

  而提供翻译服务仍然是元培现阶段收入的主要来源。在产生现金流的两大块业务中,翻译服务占70%。翻译培训占20%,还有一块不产生现金流的业务就是语言数据库。元培还未推出正式的语言数据库产品,但语言数据库,正是各大网站为之痴迷的在线翻译技术的基础。按照蒋小林的说法,元培每年投入三四百万,做了两三年了。今年,他拒绝了一家国外公司计划用5000万元购买此数据库的提议。

  “跟他们这些成年的公司相比,我们现在还是一个小孩子,手中唯一有价值的,就是我们的数据库,现在卖掉,我们以后将无所凭借。”蒋小林说。

  那么,外语普及以及是否会危及人工翻译业的前景,亦或,可能的技术变革带来在线翻译服务出现的突破性进展会否使之失去继续存在的价值?

  蒋小林说不会。说不的理由,在于目前较为“初级”和“原始”翻译服务本身存在继续升级的可能。

  在蒋小林看来,高端企业在消费翻译服务的时候,都希望语言能带有自己的烙印,同样的汽车驾驶员手册说明书,一汽和上汽的风格截然不同,有的企业希望语言像诗,有些就偏好直白和通俗的语言。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非仅仅依靠计算机可以做到的。

  此外,增加翻译服务的附加值,将是翻译行业从被动走向主动的关键转变,方法之一,即是把翻译的消费转化为对信息的消费,推动企业消费信息和情报。

  一个企业要全球化,要卖到国外去,必须时刻研究竞争对手在做什么,而一个重要的障碍,就是语言。他们没有办法自己解决在全球搜集和翻译涉及多个语种的相关资料,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配备多个语种的员工专门做,成本太大。翻译行业适时跟进,正好可以满足“企业在有饭吃能够生存下去后,希望有水果,有牛奶,有营养品的愿望”。

  “我并不担心市场的萎缩,我是一个很特殊的人,会自己去创造很多的市场。”蒋小林说,所谓创造市场,正是充分实现翻译真正价值的过程。如果现实真能实现蒋小林的全套计划,那么,10年之后他所拥有的,将是一个规模达5万人、年收入达100亿的翻译军团,“灌木丛”中是否真能出现“巨木参天”的故事,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经纬首单元培翻译个案参考:小翻译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