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赋予“大学语文”应有的学科尊严

  近日,教育部要求高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目前已经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开大学等多家高校把语文课列为必修必选课。(5月10日《北京晨报》)

  目前,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的高校仅有40余所。

  相比全国1000余所高校都把英语作为必修必选课,“大学语文”的光景只能用“惨淡”来形容。毫无疑问,这肯定是不正常的,因为语文教育被排斥在大学的门槛之前,不仅有辱其作为一门学科的尊严,更使得母语教育就此丧失了生长、提升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笔者对教育部的“要求”,愿意怀着一份乐观其成的态度。

  当然,开设大学语文课是一个问题,怎么开又是一个问题。现在的大学语文课最突出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大学语文的中学化”―――重“教育”轻“兴趣”、重“应试”轻“审美”、重“传授”轻“实践”、重“文学”轻“思想”。更可怕的是,这些问题被篇章选择、教学大纲予以了“制度化定型”,所有期望改变的努力都成了一件极其困难甚至冒险的事情。

  当务之急,显然是重塑大学语文的学科定位,赋予其应有的学科深度和学科尊严。就前者来说,高校务必要把大学语文从“工具教育”的沉疴中解放出来,致力于“人文素养”的提升―――从“阅读理解”教育跃升为“启蒙创新”教育。说到底,我们期待中的大学语文不应再是“方法论”,而应是“世界观”;而就后者来说,正如教育部所要求的,高校理应认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使其回归“母语教育守望者”的角色。

  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斯・艾略特曾说过:“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惟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语言。”―――这句话放到中国大学的语境之下,实在让人倍感伤神:英语热充斥大学校园久矣,高校对英语教育的重视无以复加,而作为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却被集体无意识地束之高阁,俨然成为一个被放逐在大学门庭之外的落魄潦倒的“流浪汉”。

  我们当然不会狭隘到把大学语文的落寞归咎于英语热,如果要“归咎”,高校管理者显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是他们的冷落和忽视,正是他们在专业设置的功利心,大学语文才落到了今天这步田地。当年章太炎、王国维们对汉语的挚爱,以至于愿“与之偕亡”的勇气和信心在当今的高校中丝毫不见,有的只是“以商业论专业”的世故。

  对于当今大学语文的尴尬,我愿意称之为“舌头上的文化困境”―――基础语文教育教会了我们用汉语来交流,但也仅此而已,本应接续基础语文教育的大学语文被生生地剪除了,以至于我们的“舌头”整日喋喋不休,却终究难以“文化”起来―――这肯定不是“舌头”的错,问题在于到底是谁让我们的言说没多少“文化”?

  (文章来源:三秦都市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赋予“大学语文”应有的学科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