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翻译混乱市场未卜“诺奖作品”能否成为书业摇钱树?

出版社纷纷争抢诺奖作品

  据悉,今年将有8至9家出版社“争抢”诺贝尔文学奖新贵―――奥地利女作家兼诗人埃尔弗里德・耶立内克的作品。据最新消息,原定10月底将出版耶立内克《钢琴教师》的北京十月出版社,近日宣称因版权问题推迟出版。

  诺贝尔文学奖自1901年设立以来,至今已颁发95次,30余个国家的96位作家先后获奖。其中包括罗曼・罗兰、萧伯纳、海明威、马尔克斯、T・艾略特等法国、美国、德国的著名作家。其作品亦被国内出版社多次译介,如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格医生》、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及《泰戈尔文集》、《海明威文集》等。

  上个世纪,出版这些作品多集中在外国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南京译林出版社等几家译介国外作品的出版社。近年来,诺奖作品成为出版业纷纷争抢的对象。

  河北教育出版社近年来出版了《大江健三郎自选集》。自2002年始,该社又出版“20世纪世界诗歌译丛”,包括3位诺奖诗人诗集,如《叶芝诗集》、《聂鲁达诗集》、《切・米沃什诗选》。1999年,君特・格拉斯获奖消息传出,漓江出版社在第一时间组织出版《铁皮鼓》。2001年,译林出版社将奈保尔的《大河湾》、《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重新整理出版。三联书店去年推出2001年得主奈保尔的作品,今年再出版《米沃什词典》。

  出版社争抢诺奖作品近乎白热化。其中,有些是作家获奖前便有了中译本,有些是得奖后即时引进的翻译之作。去年,诺奖得主库切的代表作《耻》2002年9月即已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彼时库切还未获奖。据悉,当宣布他获奖后,其作品立即在我国出版界引发图书版权争夺大战。国内10多家出版社纷纷伸出橄榄枝,寻找各种通道联系库切作品在南非的代理机构,准备“轰炸式”地推出库切作品。最终,浙江文艺出版社获得库切作品中文版版权,今年4月该社一并推出5种库切作品。

  翻译工作成为第一难题

  王小波曾在《我的师承》中说,那些原先是诗人的翻译家们――查良铮、王道乾――为他提供了文字的滋养。他充满敬意地称赞他们“比中国一切著作家对我的帮助的总和还要大。”马原在一篇随笔里也说,他总是把王央乐先生译著的博尔赫斯小说集带在身边。正是这些站在世界文学大师背后的译者们,开拓了读者的视野,使他们得以阅读整个世界。

  一些翻译家因对原作有着独到的见解而与作家同辉并重。比如查良铮翻译的普希金及雪莱作品,田德望历时18年翻译的但丁之《神曲》,李文俊翻译的福克纳作品,董乐山翻译的奥威尔作品,王太庆翻译的柏拉图经典,傅雷先生翻译的巴尔扎克巨著,朱生豪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传世经典,袁可嘉、裘小龙都翻译过叶芝的诗。一个好的翻译家会发掘作品里隐藏的意韵及潜质,并非仅仅是语言的简单转换。

  然而,老一辈翻译家们毕竟逐渐老去。

  凯尔泰斯获奖后,国内出版社动作很快。但是,我国小语种的外国文学翻译现状却面临严重困境。如,凯尔泰斯的突然获奖本应是匈牙利文学研究者、翻译者的福音,可另一方面,多少令人措手不及。这种境况让人想起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大爆冷门的情况―――波兰女诗人席姆博尔斯卡获奖,国内却一时不知谁能胜任翻译工作。

  同时,诺奖作品的语言越来越新奇,也为译者们带来了更多困难。与郑华汉一起翻译完成耶立内克《钢琴教师》一书的宁瑛谈到,从文学上看,耶立内克作品中的象征、想像之处非常多,文字也非常艰涩,不像通俗外文小说那么容易读,要翻译成传情达意的中文是相当困难的。

  市场走势前途未卜

  凯尔泰斯是谁,有什么作品;库切是谁,有什么作品――诺贝尔文学奖在国人眼中,一方面是不自觉地看重尊崇,另一方面是对获得者越来越陌生。因此,诺奖作品能否真正征服读者腰包?其市场情况令人堪忧。

  从近年出版的诺奖作品销售情况看,大多都是宣传动静大,销售量小。据业内人士分析,其销量远不如上世纪经受时间检验的经典名著。据悉,三联书店出版的奈保尔作品,印数1万套,迄今只卖出了8000套。库切作品除了《耻》、《青春》销量稍好之外,其余书籍销量平淡。有销售人员表示,当今关注诺奖作品并肯掏钱购买的读者,大多数是文学院教授或中文系学生。甚至有些业内人士也不怎么关心了,因为觉得很隔膜,这种情况更遑论大众。

  据专家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销量普遍不如中文原创小说的现象早已显露出来。“外国文学统治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策划室主任孙顺林分析说,“诺奖有着自己的一套评价体系,这些诺奖得主的作品未必像国内作家作品那么符合我国读者的阅读习惯。此外,对国内知名作家的崇拜心理,也使得他们比外国作家拥有更多和更稳固的读者群。”

  有业内人士指出,诺奖得主作品未必好卖,而出版社的“疯抢”现状反映了出版社缺乏想像力。“也有一种情况,出版社出版诺奖作品不一定是为了市场,而是承载一种使命。总要有人来推介当代国外作家的精品吧。”那些只认译者的读者则认为,没有了那些老译者的翻译,诺奖译作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所以也不怎么看新的诺奖得主作品了。(来源:中国青年报)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翻译混乱市场未卜“诺奖作品”能否成为书业摇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