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把脉中国文学翻译现状

  最近召开的全国第七届作代会上透露出“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译介工程”启动的消息,把“翻译”问题纳入公众关心的话题。近日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随笔集《落花之美》中,日本畅销书作家村上春树的“铁杆译者”、一位长期处在外语教学一线的高校教师林少华,对中国文学翻译的未来表示了深深的忧虑。“我可以把100个学生中的99个训练成够格的口译工作者,却没有把握将100个中的一个培养成胜任文学翻译的人。”昨天,他就此接受了本报专访。

  ■海外读者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知之甚少

  据悉,“中国当代文学百部精品工程译介工程”拟在五年内向世界译介100部代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成就的优秀文学作品。对于此,林少华告诉记者,中国作品译介到国外的数量和外文作品译介到中国的数量相比,要少得多。“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学的了解十分有限,尤其是现当代文学。”

  “以日文为例。在日本,除掉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现当代中国文学译介到日本的数量少得可怜。鲁迅是唯一有日文版全集的中国作家;老舍、莫言在日本也有一定市场。”林少华介绍说,当代作家中,史铁生、梁晓声、张抗抗、王安忆、贾平凹等人都有日文版文集,但印数据他了解,“每人有5000册就不错了”。“唯一叫座的是《上海宝贝》,大约有20万册左右。而这种畅销,不足以让国人自豪,甚至让人有几丝自卑。”

  而相反地,日本文学被译介到中国的力度要大得多。“日本现当代作家相当一批在中国有影响力,川端康成、夏目漱石、介川龙之介、村上春树……从销量上来说,你看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1989年到2000年间是漓江出版社的版本,销了30万册;2001年到现在是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的,五年时间加印27次,单本销量达110万册。”

  ■中文译本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受译者母语的影响

  “尽管外国作品被译介到中国的数量不少,但高质量的中文译本却不多。”在《落花之美》中,林少华提到,“诺贝尔文学奖评委马悦然前不久明确表示:中国作家所以捞不到诺奖,主要是因为作品翻译得不好、不美。”

  “文学翻译不同于数学,一加二等于任意数。说得极端一点,100个人翻译村上就有100个村上。”林少华说,撇开文学翻译中所需要的灵感和悟性,中译本质量很大程度上受汉语水平影响。“内行人都明白,译文的档次,主要不取决于外语水平而取决于中文水平。一是因为中文是译文的最终表现形式,二是因为中文比外文难学―――当然是指达义传神的行文层面上的中文。在这个意义上,外文六七年可以磨一剑,中文至少加倍。而且,要想真正使翻译‘入于化境’(钱钟书语),我觉得不在唐诗、宋词、古文观止的世界里流连浸泡一些时日恐怕是很难做到的。”

  以“多年的翻译匠”自称的林少华,对有意从事译介工作的人“只有一个建议”,那就是“学好中文、善待中文”。“在翻译课上,学生做的‘中翻日’作业往往比‘日翻中’看起来顺眼。所以我宁愿相信国人有外语天赋,而不相信中国人天生就会中文,不少学生译出的中文简直匪夷所思。”

  ■文学翻译人青黄不接与稿酬偏低不无关系

  中国作协外联部刘宪平曾对记者透露,目前比较好的文学翻译工作者年龄一般在40岁以上。“90年代初,为了鼓励年轻人从事文学翻译,俄苏文学翻译老前辈戈宝权先生利用自己的稿酬和藏书在南京设立了青年文学翻译奖―――‘戈宝权青年文学翻译奖’,对象是40岁以下的文学翻译工作者,中间断了几年,今年才办到第五届,应者寥寥。”

  接受专访时,林少华也表示,就全国范围而言,翻译水平几乎每况愈下,尤其翻译人才青黄不接。“作为一位大学教员,十几年下来,300个弟子总还是有了。其中口译顶呱呱者不乏其人,而笔译特别是文学翻译上表现出才华的人,却难得觅出一个。说得极端点,我可以把100个学生中的99个训练成够格的口译工作者,却没有把握将100个中的一个培养成胜任文学翻译的人。”

  对于这一现状,林少华称:“翻译的稿酬标准还是十几年前的,这会是个问题。一般来说,译文千字五六十元。撇开兴趣问题,现在的知识分子,干别的轻轻松松就能挣上五六百,干吗还要费老大的劲儿,绞尽脑汁去翻译那一千字呢?高校里,还是会有一批凭借兴趣坚持翻译之路的人,但对他们劳动的评价机制呢?翻译的文学作品,是不能算学术成果的。”

(文章来源:北青网)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把脉中国文学翻译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