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网
语言行业资讯

学习翻译的点滴体会

翻译艺术至少应该包含四个层次:

1、 熟悉翻译理论。

2、 具备双语的扎实功底和丰富的语言知识。

3、 翻译实践中的创造性劳动。

4、 尽量多地掌握并善于模仿译入语的惯用法。

就汉译英的活动而言,熟悉和模仿英语的习惯表达法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许多西方学者都强调要把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著名的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曾认为:翻译中的具体实例,有时要比论点更有意义。这正如英语成语所说:实践远远胜于理论(An ounce of practice is worth a pound of theory)。基于这种思想,分折研究汉译英中常见的典型错误,目的是让学习翻译的人能从中得到某些技巧方面的启示,同时也可以在自己的翻译实践中加以借鉴。』”

我是本着与网友们交流的目的写这篇文章的,谈不上是为了炫耀自己,更多地是为了找出自己的差距,所以希望能得到高手大侠们的有益的指点批评。

我是一个英语爱好者,从1974年开始自学英语的。(请参阅《感悟今生》――已发表在文学网站)。接下去的10年苦学,只能用“在充满荆棘的小路上爬行”来形容,但这种苦中有乐的甜蜜只有在远离了它才可回味出来!我为了测试自己学到多少东西,大胆地参加了1984年福建省举行的首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我得到通知“英语精读”得了97分(全省第三名时),我兴奋地彻夜难眠!在福州大学专家招待所“优秀考生表彰座谈会”上,我只感到自己变成了呆子,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在英语教学上,我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虽然也出过几位高才生。1987年在成人高校毕业后,我才开始学习翻译,在好友马卡丹的鼓励下我全译过10万字的美国神秘小说。有关的内容可参阅拙作《心在路上》――已发表在文学网站,也在报刊上发表过。1989年在原莆田第六中学老校长的要求下,我试译了一篇国际学术论文《摩尼教石刻在福建涵江的新发现》(发表在《莆田文史资料》刊物内)。现在我已退休,虽然学校又请我回去任高三毕业班的英语教学(一个班级),总感到还是有足够的业余时间从事自己的爱好――翻译实践。

半年来,我漫游精彩的网络世界,成为好几个网站的贵宾,名誉上的论坛版主(没上过一天班)。我把全部精力用在学习中,把翻译与写作视为一种游戏,我在多个网站建立了自己的个人文集。最大的文集收入了350多篇文章。习作与译作中有不少原创被视为精品收入文库。当然我也得到了一些人的恶意攻击,他骂我这是在“意淫”!但这又算得上什么呀?

现在想就以上提到的有关翻译艺术的话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 熟悉翻译理论。

我总共读过10多种翻译理论方面的书籍,各有特色。但我归纳起来,就翻译技巧上而论,不外乎“八大技巧”――分清主从(Subordination)、选词用字(Diction)、增益(Amplification)、省略法(Omission)、词序调整(Inversion)、转换(Conversion)、正说反译,反说正译(Negation)、长句拆译(Division)。除外,在翻译实践中也常常把几个短句并为一句来译。我是把它称为“合句”或“并句”,其实可看为是“省略法”。也常常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用一个句子来翻译出来,表达其深层的含义,不妨也可看为是“增益”家族的处延。有关这些体会,我写过数十篇《译海碎浪》来举例说明。(但这也被人指责为“抄别人的例句”立为罪状来攻击)。我对翻译理论很感兴趣,它给我提供了无穷的乐趣,我有时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高中英语教学上,写过文章《用翻译法来学英语》系列。其中有两篇登在CN报刊上,我得了450元的稿费(每千字100元)。至今还有人打电话来约稿,但目前我还不想挣钱。有退休金养着,生活上过得去就可以了。

二、 具备双语的扎实功底和丰富的语言知识。

说到双语的功底,我自知远远不能达到要求。这也是我开始对文学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我认真学习名家名著,写出大量的读书笔记(有20多本教案簿)。但英语的原著还阅读得太少,总共不过5本书,这也是我被人家指责“中国式英语”的原因吧?我承认自己的浅薄,但尽管如此,我用我的中国式英语与老外交流还是畅通无阻的!这也使我童心回归,开玩笑地写出了文章《中国式英语》(一)、(二)、(三)连载,真没想到反而被几个网站加精收藏,得到不少网友们的赞赏。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三教合一”涉猎不少,且受益多多,我试译过几章老子的《道德经》,也译过佛家高僧的诗篇或偈语,但时间化得较多的是唐诗宋词,在这方面我试译过近百首。至于诗经、楚辞、汉赋及元曲等领域我只是一名白丁,一无所知!我写过学习体会的文章《试从中西文化的差异上谈诗人的不同情怀》,也在文学网站发表,还收到《中国社科文》杂志社的录用通知。因为要求自费出版,所以我置之不理。

我认为想提高自己的双语功底,多练笔才是较好的途径,在互联网上多写一些,可以听到不同层次网友们的评价。我们学校今年是六十周年校庆,要出版大型纪念画册,校长要我为各专栏写点富有诗意的开篇语,考虑到这也是真刀实枪的习作好机会,就接下来了。写出后得到语文组老师的好评,也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帮助。这些内容也上了文学网。

三、翻译实践中的创造性劳动。

对于这方面,我也有些体会,拙著《少知音》也经审核登上了文学网。我认为翻译实践的过程就是发挥译者创造性能力的过程,这才有“千人千译”的说法。当然这一切还都要以原文的深层含义为根据的。我很欣赏《红楼梦》中的“好了歌”的翻译法,译界高手David Hawks把它翻译为“The Won-Done Song”。从声音上听起来就是“完蛋歌”,但从英语的词义中还是“好了歌”!而且与原诗的内容融合的天衣无缝,真令人拍手叫绝!我只感到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请欣赏片断:

世人都说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说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The Won-Done Song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

Where are the famous ones of days gone by?

In grassy graves they lie now, every one.

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their riches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

Each day, they grumble they’ve not made enough.

When they’ve enough, it’s goodnight everyone!

以上译诗中每行都是十个音节,多么工整!诗中的单词salvation是“救世”、“救星”的意思,我们也可把它译为“救世主”。近来我写了一篇《万维时空上的救世主》。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译出《救世主完蛋歌》!(不笑)

四、 尽量多地掌握并善于模仿译入语的惯用法。

由于两种语言差异很大,想在翻译时能活用译入语的惯用法,专家们都会感到很困难,我想如果从文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或许这可算是翻译的最高境界吧!实际上在文学方面,无论汉译英或者英语译成汉语,常常都充满难以解决的矛盾。两国之间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生活等等的差异都会在文化中体现出来,就颜色一类的词汇的转译,就可说是深不见底的!因为就普通的五颜六色的各形容词的含义在不同的国家都存在大相径庭的弦外之音。有人把诗人顾准的诗歌中“红、绿”都只是照字面译出来,还高兴得不得了!到处去炫耀!整首诗都是用〈英语九百句〉般的句式硬套!自称前三年他的每千字翻译都要收费200元!为何不贴出几篇来真我风采一次呢?

在翻译实践中我们也常常遇到一些不可译的情况,但这种情况不会很多,因为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民族的语言不可以沟通。任何译者都是在试图完成不能完成的任务。如果能精通译入语的惯用法,可解决不少难题。但我只是一只老“菜鸟”,目前的方向只是尽可能地找到表面上相对应的词语,从语法的角度上分析一下行得通就可以了。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欲速则不达!有人对我的一些“汉译英练习”评价说是比机器翻译更好一些,我觉得这已是对我极大的鼓励了!因为我想要翻译的那些文字都是文学上的语言,所以我能安安稳稳地上床睡觉了。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去“百分百的错误”吧!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译网』 » 学习翻译的点滴体会